尋找生命的故事 | 心中常存 “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”

尋找生命的故事 | 心中常存 “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”

李依玲(虑曦)_心中常存_知足,感恩,善解,包容

【流光易逝,盛年難再,回首人生,滿懷感恩】

時光荏苒,歲月無聲地雕刻出人生的軌跡。轉眼間,我已邁入遲暮之年,回望過往種種,感慨萬千,卻也滿懷感恩。

成長的經歷給我深刻的啟發,不僅讓我見證了小鎮故事的百態,也讓我親身經歷了人生中許多難忘的際遇。自幼,我便目睹了父母因教育背景懸殊而產生的矛盾,父子因代溝與觀念的不同而引發的紛爭,叛逆孩子給家庭帶來的困擾與痛苦……這一切讓我從小便深刻體會到家庭關係的複雜與人生的不易。


【驟變的人生,讓我深嘗世事無常】

在我中四那年,父親突發腦溢血離世,猝不及防的生離死別,讓我頓時感受到天塌地陷的痛楚。大學畢業初入會場,與我感情深厚的姊姊舉家移民澳洲,母親亦在數月後猝然離世。這一連串的變故,讓我在異鄉執教的歲月裡倍感孤立無助,心靈也陷入了深深的抑鬱,甚至導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。

當時,我被分派到偏遠的新村教書,幸好遇到同樣來自檳州的學姐,兩人相依相伴、同病相憐。然而,長年累月的操勞,使我飽受胃痛、胃風和喉嚨發炎的折磨,即便生病,我依然咬牙堅持上課,甚至失聲時也用「啞語」比手劃腳地授課。彼時的我尚未明白「悲智雙運」的道理,只顧著履行責任,卻不曾體卹自己的身心,最終導致聲帶長繭,聲音變得沙啞低沉。 2004年,在醫生的勸告下,我動手術切除了聲帶結節,雖改善了聲音狀況,但已無法恢復原本的音質,昔日愛哼的《歸來吧》和《草原之夜》,從此成了回憶。回首往事,只能感嘆自己因無知而疏於珍惜,如今方知,照顧好自己,才能更好地照顧他人。


【苦難引領我走進佛門,佛法讓我轉苦為甘】

母親過世百日內,我與先生登記結婚,並以此為由申請回到家鄉執教。然而,回鄉後,我卻見證了親人因無明愚癡酗酒而傷害家人的揪心場面,心中不禁感嘆:人生實在是苦!也正因這份苦,讓我開始尋求佛法的慰藉。每當煩惱湧上心頭,我便沉浸於佛學小冊子的字裡行間,漸漸地,我找到了一絲心靈的安定——這便是我學佛的緣起。

結婚三年後,我正式嫁入婆家,與截然不同的家庭文化共處八年,期間難免經歷各種磨練與考驗。慶幸自己本性純良且孝順,未曾捲入紛爭的漩渦,也深信因緣果報,相信以寬容、真誠與真情,便能化解矛盾。面對三觀不同的家人,尤其是在夫妻關係與家庭和諧之間尋求平衡,並非易事。但佛法的教誨,讓我受益良多──學會「放下」執著,學會「隨緣」而行,也學會用包容與理解去圓融人際關係。

為了讓孩子在善的環境中成長,我讓她們參與人文學校,讓佛法的智慧成為她們心田的養分。未曾料到,這個決定,最終最大的受益者竟是我自己!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我更深刻體悟:人生,就是來交功課的。


【從佛門入慈門,慈濟成了修練自我的道場】

踏入慈濟,我發現這裡是個應證自身「功力」的道場。在人多事雜的環境中共事,讓我有機會磨去自身的銳角與習氣,尤其在脾氣的修練上,學會克制聲色、修養身心。正如靜思語所言:「銳氣藏於胸,和氣浮於面,才氣見於事,義氣施於人。」我們的言行舉止,都是修養的體現,也是最直接的身教。

在慈濟,我們透過訪視見苦知福,也因此生起感恩之心,減少了對生命的無謂要求。 「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」成為我生命中的座右銘,在面對困境時,亦能安然接納。慈濟的「四神湯」-聞法、行善、造福群眾、廣結善緣,是最好的解藥,助我在煩惱中化苦為甘。感恩自己能親炙上人的法語,法水潤心,讓煩惱轉化為菩提,這正是佛法所說的“化煩惱為菩提,有佛法就有辦法。”


【多重角色的挑戰,讓我體悟人生真諦】

由於先生忙於事業,家中的重擔幾乎都落在我身上,我不僅要兼顧正業與副業,還需照顧家庭和承擔志業,同時陪伴孩子成長。在這漫長的歲月裡,我既是忠誠的聆聽者,也是孩子們的諮商對象,更是他們與父親溝通的橋樑。每當他們遇到困難或挫折,我會適時給予建議或援手,而維繫家庭溫暖的關鍵,始終離不開那句——“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。”

慈濟的訪視讓我深刻體會:世間有太多苦難,與困苦個案相比,我們已然擁有太多值得感恩的福報。懂得得知足,才能真正生起感恩之心;學會善解,才能明白每個人因帶業而來,因境教不同而造就不同的性格;懂得包容,才能接納他人的不完美,而真正的接納,不是執著於改變別人,而是放下自己的執念。


【心懷知足,人生自有晴空】

經歷過風雨,更能體悟生命的真諦。人與人之間的紛爭與煩惱,若能以「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」為待人處世的指南,許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。人生雖難,但有佛法相伴,便能化苦為甘;路途雖坎坷,但心中有光,便無懼黑暗。

感恩人生所有的際遇,它們都是最好的道場;感恩所有遇見的人,他們都是最好的導師。在慈濟的路上,我願繼續以法為伴,行菩薩道,讓生命因付出而更加豐盈。


撰文 | 李依玲(虑曦)師姊